晏子是齐国的一位贤士,他被派去楚国两次,第一次是为了向楚国求和,第二次是为了拉拢楚王与齐国结盟。卞和是晏子的姐姐的丈夫。晏子在齐国向大夫孔周学习,通达书面和理论。于是晏子接待各位使者,多日不见,而他的寝食仪容神色又变得阴沉而危险,然而没有看见他有任何准备说辞。
晏子是齐国的一位贤士,他被派去楚国两次,第一次是为了向楚国求和,第二次是为了拉拢楚王与齐国结盟。以下是《晏子使楚》的文言文翻译:
晏子使楚
晏子派遣到楚国
晏子,卞和之子也,字子游。卞和者,晏子之甥也。
晏子,卞和的儿子,字子游。卞和是晏子的姐姐的丈夫。
姊孰弟游。晏子学齐国大夫孔周,知书达理。
姐姐的名字叫孰,小弟的名字叫游。晏子在齐国向大夫孔周学习,通达书面和理论。
齐景公问于晏子曰:“君子学道以安君,所以定国家也,其为学本之与?”
齐国景公问晏子:“君子学习道理是为了给君主带来安定,以此来稳定国家,请问学习的根本是什么?”
晏子对曰:“臣闻刺王善其而不忘臣天下故也。”
晏子回答道:“臣听说臣的前任贤臣能刺激国王,使他明白而又不忘记臣民的利益。”
公曰:“孔周,子之所师邪?”
公问道:“孔周是你的老师吗?”
曰:“然,臣之所师也。”
晏子回答道:“是的,他是我的老师。”
公曰:“然则子何知也?”
公说:“那么,你又知道些什么呢?”
晏子曰:“臣闻富贵不归教则乱,贫贱不归教则危,故贫贱富贵皆归教也。”
晏子说:“臣听说富贵者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,就会造成混乱;贫贱者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,就会面临危险。所以不论贫贱还是富贵,都应该接受正确的教育。”
公曰:“然则寡人之教安在?”
公说:“那么,寡人的教育在哪里呢?”
晏子曰:“不敢言也。”
晏子答道:“不敢妄加言论。”
公曰:“寡人何由定之?”
公问:“那我该如何确定呢?”
晏子曰:“王必试焉则知之。”
晏子说:“国王只有亲自试一试,才能知道答案。”
于是晏子待诸使者,累日不见,而见晏子之服玄而严,反躁而色险,然有辞章之具不见。王曰:“子依我于庙,寡人有言,众庶有不达之遗,请子赐教。”
于是晏子接待各位使者,多日不见,而他的寝食仪容神色又变得阴沉而危险,然而没有看见他有任何准备说辞。王说:“你依我去庙里,我有话要说,民众中可能有一些我未了解的事情,请你给予指教。”
晏子叩首曰:“晏子小人,顷闻君之喜异方之士也,愿君叩心相析而已,安敢赐教?”
晏子叩头说:“晏子是个卑微之人,刚才听君之言,仿佛君也欣赏异乡之士。既然如此,晏子只希望君心思周详一些,我如何敢给予指教呢?”
王曰:“寡妇出言请子多教,子杂否?”
王说:“寡妇出言请求您多多教诲,您能答应吗?”
晏子曰:“王欲学君子,臣欲学小人;王欲闻是由,臣欲闻之由。”
晏子回答:“君王想学习君子之道,臣想学习小人之道;君王想知道事情的是非,臣想知道事情的原因。”
公欣然曰:“顾而言他何也?”
公欣喜地说:“请问您实际上在说些什么呢?”
晏子曰:“王察豪杰之士也。”
晏子说:“我觉得君王应该关注英勇之士。”
公拜曰:“王不-------------。”
公拜服地说:“我不--------。”
晏子曰:“昔者楚之贪于酒,以醉败于杀,是以不得势于诸侯者,其犹或闻焉;今楚以若君为犇于彼矣。”
晏子说:“过去楚国贪于酒,因为醉酒而失败于战斗,因此没有在诸侯之间获得势力,这或许还能让人们听说;而现在楚国把您当作亲敌之人了。”
楚王愕然曰:“然。”
楚王吃惊地说:“是的。”
晏子曰:“今日之行,必且无复道与德行,然楚之诸侯门就亲,若君之所见者,必其所闻者胜矣。”
晏子说:“今天的行动,必定无法再有方法和德行,因为楚国的诸侯家门一旦关上,如果您读到的内容符合他们真实的情况,那肯定是胜过他们听到的外面之事。”
楚问晏子至于忘其饥乎?
楚王问道晏子是否会忘记自己的饥饿?
晏子曰:“臣,食性也,耆年不复行杞乎。”
晏子答道:“臣是个正常吃饭的人,年长的人不必再吃杞子了。”
楚王曰:“何故?”
楚王问:“为什么呢?”
晏子对曰:“王食兵腰龙以为饱,臣食粟谷以为饱。”
晏子回答:“王呼将士们吃龙肉作为满足,臣则吃粟谷作为满足。”
楚王曰:“寡人少食而饱焉。”
楚王说:“寡人少吃而满足。”
晏子曰:“王舍诸侯而犇于彼,其快其便者何也?”
晏子说:“王抛弃诸侯而投靠敌人,为了哪些更受欢迎和方便的事情呢?”
楚王再拜而降曰:“天乎!”
楚王再次磕头并降服地说:“哎呀!”
(以上内容仅供参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