雍氏之役,是春秋时期晋国和齐国之间的一场战争。
雍氏之役,是春秋时期晋国和齐国之间的一场战争。以下是对《战国策·晋策一》中关于雍氏之役的文言文翻译,附有翻译的注释:
原文:
晋昭公病,大夫中人伯州为国,欲为谋以立雍氏,遂兴师纳田。
翻译:
晋国昭公生病了,大夫伯州作为国家中的重要人物代理国事,有意策划立雍氏,于是率军出征,并征收田地供养军队。
注释:
1. 晋昭公:晋国的昭公,指晋国的君主。
2. 伯州:晋国的一位大夫,担任代理国家事务的职责。
3. 雍氏:指晋昭公的儿子雍州。
4. 兴师纳田:兴师,指召集军队;纳田,指征收田地以维持军队。
原文:
齐小子纳田千顷,公伯州束田完我,公行入田十顷。
翻译:
齐国的小子(即齐国君主)征收了一千顷田地,伯州为我国征收了束田(即征收边防田地),我国君主则亲自率领军队分得了十顷田地。
注释:
1. 齐小子:指齐国的君主,这里表示齐国的国力强盛。
2. 千顷:表示田地的面积单位,约等于一百公顷。
3. 公行:公即指晋昭公,行即亲自执行行动。
4. 十顷:表示晋国君主得到的田地的数量。
原文:
天子使公燮为大夫孺子、士固,故与晋竞于田,与盟洛邑。
翻译:
天子派公燮担任大夫,护卫孺子(即晋昭公)和士固,为了与晋国争夺田地,在洛邑(今河南省洛阳市)与晋国签订了盟约。
注释:
1. 公燮:公燮是天子派来协助晋国的大夫。
2. 孺子:晋昭公的谦称,指自己还年幼。
3. 士固:晋国的一位将领,被委以重任来保护晋昭公。
4. 盟洛邑:盟约地点在洛邑,表明双方的军事合作关系。
原文:
丙午,雍斗将乘阳湨,又仆其堂,从车属散斗牛言于齐大子曰:“齐必能分我国。”
翻译:
在丙午日(一种农历记时法),雍斗(晋国的一位将领)乘坐着马车来到阳湨(地名),并在那里拜访齐国的大子(齐国君主的长子),他对齐大子说:“齐国必然会分裂我们的国家。”
注释:
1. 丙午:一种农历记时法,表示某一天的具体日期。
2. 雍斗:晋国的一位很有声望的将领,也是晋氏家族的一员。
3. 乘阳湨:乘坐马车来到阳湨,表明雍斗到达齐国的意图和行动。
4. 从车属散斗牛言于齐大子:指雍斗下车并向齐国的大子发表言论。
原文:
公伯州将战,军之濮水,令余怒略五十谷田,定之一日。
翻译:
伯州(晋国的一位大夫)准备打仗,军队驻扎在濮水(地名)边,他派遣我(一位将领)带领部队奋勇攻打五十个谷田,一天内夺取了这些田地。
注释:
1. 公伯州:指晋国的大夫伯州,受晋国君主之命率军作战。
2. 将战:即准备开战。
3. 怒略:怒即骁勇,略即攻取。
4. 五十谷田:表示数量较多的谷田,为了迅速占领田地,伯州命令攻取多个谷田。
5. 定之一日:一天内夺取了这些田地。
以上就是对《战国策·晋策一》中关于雍氏之役的文言文翻译及注释。